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国内网站 > 国礼书画 > 综合新闻

不在培养液里成长的画家(组图)   



  杨佳焕,一个从乡间而步入庙堂的画家。平民生活的背景,给了他一个用冷静目光看待一切的心态,也给了他一个敏感体会把握他所接触的大人物、小人物的独特视觉。

  一看杨佳焕的脸,永远流溢着一种不停歇的乐观,那种精神的饱满度让刚刚接触他的人,也许会产生一种服用过兴奋剂的感觉。那人乐此不疲地讲,乐此不疲地画,他把画与生活都看成了一种极其平常而又必须的事情,从这一点看,也许他的画,就像半坡的人面鱼纹画一样随意,是在不经意的劳作中产生,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

  他的人物模特儿,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那些生活在他身边的平凡人物,没有达官显贵,没有仕女尤物,只是一种个性原发的兴趣,驱使着他去为自我的心灵寻找一个可以安享满足与快乐的驿站。这样,这个人物肖像画家,从最早期伊始,就将笔触深深按捺到生活里,体会着一个尚未进入艺术圈,而全凭直觉自我自发表述人物形象的历程。

  很小的时候,也许是他刚能记事,就见识到他的父亲为乡邻们写的“花鸟字”。至今还清晰地记忆着他父亲的“虎”画作品。那幅画,当时是挂在她的姑姑家,现在却永远挂在了他心里。也许,用他如今的眼光去看,那根本不算是美术作品。可在那时,却是他眼里最美的画。上学了,他最爱美术课。他是从国旗、天安门、宝塔山一系列红色主题开始了他美术生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连环画,什么《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青年近卫军》天天都在佳焕的书包里,课本都没这些重要,画人物画就是从那时开始的。那时的连环人物画都是线描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线描水准很高,有些还是钢笔的素描,那种感觉就是不一样,那造型,那服装画的都特别好,佳焕就照着临摹,一本接着一本,一遍接一遍地临。用的全是窗户纸,裁成十六开大小,用母亲纳鞋底的锥针加麻绳,自己装订成一个本子,就在上面临摹这些画。到了1978年前后,在咸阳城里也能买到库尔贝、伦勃朗的素描、速写,他就觉得很珍贵,回家就用钢笔临。听佳焕说,几年前,跟着他媳妇逛书摊,看见了一本他临过的伦勃朗素描,就感觉很亲切,童年的那些记忆,那些时光一下子就浮现在脑海了,当下就把那本书买下来了,到现在都珍藏着。

  他的经历,平凡而有传奇的看点。记得考美院那年,佳焕现在想起来都心酸。家在咸阳的他,到西安考试,路程不算远,可几毛钱的火车票都买不起,就更别提吃饭了。当时,一般的农村孩子,都是背着馍赶考。佳焕那个背馍的包是人造革的,一点都不结实,带子断了还绑了个疙瘩,拉链也坏了,背着那个包,走在西安的大街上,在好多人眼里,可能都当他是一个流浪儿。考一个礼拜试,拿的干粮只够对付着吃,饿得心慌眼晕,也正因这样他最能理解生活的不易。考试去没画夹,就用两块木板子,里面夹的是速写要用的窗户纸。饿了,吃一块馍。渴了,喝一口水。手上拿着所谓的“画板”边走边画。路过南门时,拿着缸子去接水,佳焕被人家赶了出来,说是害怕他有传染病,现在他每次过南门,心里都有隐隐地痛。

  他的敏感,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当时上美院的农村孩子,看着城里同学的穿戴、举止和言谈都有自卑感,加上因环境差异的个人卫生差异,最让骨子里充满傲气的佳焕形成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清贫而干净,他不群而努力,通过学习,暗暗地和人家比,比学习比画画,慢慢地觉得自己还行,一种别样的自信就这样建立了。最后,当别的农村同学还不习惯和城里孩子玩的时候,佳焕不但跟男生玩,还跟女生也一块玩,一改刚开始去的时候,不敢跟女生说话、不好意思的自卑。只是想着以勤奋为主,想着把画画好,据说当时看着别人谈恋爱,佳焕却是一点也不敢,即使喜欢某某,也只是自己偷偷地暗恋。因为那个时候心里攀比的只有学习,当然也没资本比吃穿。多年以后的今天,试图探求佳焕当时的情感经历,就于他的日记里、速写里、画册里寻觅,这样细腻的人,却没有遗留下一点蛛丝。日记里的文字,没有太多关于女同学的记载。速写里的描摹,也没有年轻的女性。画册里的对象,青春女性只有几个学生的身影。于是认为要么他当时真的心门紧闭,要么他就是从一开始就讳莫如深。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人体,女人体,难道只在意念中。他的速写,直到现在本子还在美院,当时有音乐欣赏课,在大礼堂里给放柴可夫斯基D大调和舒伯特的小夜曲,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大师鲍慧乔老师先给大家复述一遍,然后分段介绍,关于那个时候的事,日记也有记载。还有作家路遥等做报告时他都画在速写本子里,有趣的是,在附中的一次展览,刘文西老师叫大学生都去看。佳焕的作品是他在长安韦曲用两天画的六米长的集市速写,从市集的这头走到那头,卖骡子的、卖马的、卖菜的、卖肉的、卖饭的人物林林总总,还特意写了个跋。也就是在那次画展上,刘文西老师看见他的画,就说附中的学生速写能画这么好,不容易。当时刘永杰老师是他的班主任,代素描,也认为他的造型能力好。可老师们压根不知道,他在农村就给人画肖像,说白了,就是给那些已逝的或者是将逝的老人画遗像,大多是拿着二寸的黑白照片在纸上给放大了画,画出来的跟当时照相馆的差不多,造型能力也许就是在那一张张画像中练就。

  从1981年起,附中四年,美院四年,这是他的“八年抗战”。杨佳焕是一个生活仔细的人,现在都保留着过去的资料,重感情,情感细腻,也许就是他作为艺术家的特质。

  佳焕学的是国画,材料很简单,一个对象,也许是老人,也许是妇女,他要在一张纸上,把人物的音容笑貌定格下来,他就像一位化妆师,在那片也许材质粗糙的纸上,规划人物的脸,安排他的眼睛,画笔在对象的唇齿间跳舞,笔墨在人物的发际流淌,一个个人物的肖像,就这样生成,而对象人物与画家在这近距离的对视中,也不停地交流,最终神定于纸上。人物的言语、人物的动作、人物的表情、人物的思想,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物化,与纸媒介质合为一体。

  他的人物大量临摹过刘文西老师的速写、王子武老师的素描,包括他们所表现的经典水墨人物画。最能检验他实践能力的是曾经的一次偶然。星期六放假,走在回家的路上,遇见邻村一位同学的亲戚去世了,没遗像,想让他给画张像。佳焕一听就去了,到了一看,人已放在灵床上,一时也没画像纸,佳焕就用一张很厚的年画,往大石板磨蹭掉背面很光滑的蜡质,直到颜色能画上去为止。人的面部都画得差不多了,唯独老人的眼睛闭着没法画,只好找来和老人眼睛最为相似的大女儿,才完成了那张老人遗像。完成后主人家为表谢意,还给佳焕包了一斤麻饼点心。事后有人问,给死人画像害不害怕,佳焕说可能是对于画的兴趣淡化了对于死人的害怕心理。在这之前,佳焕就为乡邻的老头老太太们画过好多肖像。

  佳焕有生活有经历,是形形色色人物给了他一种体会,一种思考。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佳焕就职于一家兵工企业,专业不甚对口,可时间相对很多。企业给分了房子,拿的待遇不错。作为单身贵族,有卧室、有客厅、还给他支了个画案子。那个条件,使他在画画上做足了功夫。他大学期间学的是人物,花鸟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到了2000年的时候,就有一家拍卖公司上拍他的作品,一幅六尺花鸟条屏拍到两千,当时的两千块钱让人一听就感觉不得了,挺羡慕的。1996年进入社会,成为职业画家,1998年尝试开画廊。开了半年,就关门在家潜心作画。当时爱人在外贸单位上班,工资也高,所以不愁生活。

  199719981999年三年的时间,只要有笔会,提着毛笔就去。见过这些大场面,真是锻炼了佳焕,练好了“胆气”。现在不管是什么笔会都不怯场,还能根据不同的场合,作不同的画,成就了一个“快枪手”。

  2003年佳焕到师大任教。凭着社会中磨砺的经验,绘画技术方面的坚实功底,自强自立的人生观,真正实现了人格的强大。2004年佳焕带着他创作的毛泽东画像参加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62周年活动,当时延大的校长,看到作品后盛邀他去延大艺术学院举办讲座。在进行讲座前半小时,佳焕才有时间写个提纲,该讲什么内容,分几个环节,做到心里有数。大概讲了一节课的时间,讲得很成功。学院的书记跟路遥是同学,很有个性,提出现场作一幅画,让全院都看一下杨佳换的水墨造型。面对着艺术系所有老师和学生,佳焕一边作画,一边讲解,佳焕用他的艺术魅力再次感动折服了在场的人。

  佳焕在师大,是个传奇,那个时候进师大当老师最低要求都要研究生。佳焕是本科,关键还是作品说了话。所以佳焕常说学校的八年,我很庆幸,社会的八年,我很感激。没有这两个八年,哪有现在的杨佳焕。

  静下心来的他,只想着好好画画,好好研究,好好地总结,好好准备新的创作。人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佳焕在绘画领域是个想当将军的士兵。

  对于王子武先生在国画人物肖像上的笔墨造诣,佳焕十分着迷。他和王子武先生只见过几面,最多的还是在作品里神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佳焕就搜集有关王子武的资料,包括过去的一些印刷品,到现在为止佳焕搜集整理的资料,已编印了三本画册,还写了多篇主题论文。佳焕对王子武的画研究很深,在他意识里认为没几个人能达到他这种程度,这是对当代中国画资料梳理性的整理,于学术挺有研究价值,于个人也是对一个偶像画家的尊崇。通过深入接触王子武的大量作品,使其技法潜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画中。在过去,还能看出临摹了谁的,或是学了谁的。但是,现在画的那种印记感就很淡了,看不出来先生们的痕迹,那是自己语言形成的开始,更是笔墨成熟的标志。


  杨佳焕人物画,把中国画创作中的气韵生动,作为肖像画创作的首善之举,合理探索肖像画传神写心的精要。无论伟人与平民,都能以传统笔墨技法,围绕人物的形象生动做文章,以笔下人物自然溢出的个性气韵为追求,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大而化之的外部铺述。将有血有肉的人物心灵,凭借笔墨语言生发。

  勾画人物形象的线条,是以人物的个性为基础。男性线条刚劲,力量感强烈;女性线条柔美,舒缓而有韧度;伟人以线条的力感强调伟岸;名家以线条的律动表现气度;凡人以线条粗细快慢的变换架构亲和。骨法用笔是传统的要求,在遵从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调适的灵动把握,这就是其人物画不觉千人一面的根子所在。

  杨佳焕的人物肖像创作,是以笔墨质感在画坛上立起来的,玩的是真正的水墨功夫,是经过社会检验市场冶选的艺术。他作为一个画家的成长,是历经风雨而挺立的。文/刘智斌

netease 本文来源:西安晚报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vip.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  公安备案号:1101020200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