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茂腔


2017-02-02 15:43:54   作者:徐航 赵勇      来源:央广网   已阅读124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作为传统地方戏,茂腔在山东胶东地区已经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在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在青岛地区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茶余饭后、逢年过节人们总想听一段。因此,农历正月也成了茂腔剧团最为忙碌的时候。春节长假期间,记者跟随青岛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出剧团一起走进社区,和社区居民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上午十一点,剧团演员们正在卸车。他们刚刚从青岛胶州市驱车近两个小时,赶到了这次演出的目的地——青岛市李沧区楼山街道翠湖社区,这次演出地点选在了社区小学的礼堂里。没顾上休息,大家就开始商量起下午演出的细节:

 

  正在排练的演员叫刘永霞,她1985年入团,已经演出了30多年茂腔,下午她将演出五个折子戏中的《东京》选段“赵美蓉观灯”。虽然已经演过无数遍,但每一次演出前她仍然不敢马虎。“还得排、还得走,争取把它完美一些,硬上台不行,那是对观众不负责任。”

 

  舞台虽小,也要精益求精。记者在化妆间看到,茂腔演员的装扮最少都要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化妆师在为青衣演员贴假发时仍然使用着传统方法。

 

  化妆师说:“都用榆树皮泡好了。榆树皮剥下来弄成条、晒干,因为它有粘性,一晾一干就定型了。”

 

  下午两点,演出正式开始。一百多位社区居民把剧场坐的满满当当。200多年来,茂腔流传于山东青岛、潍坊等地。著名作家莫言在小说《檀香刑》中提到,一听到那熟悉的哀婉凄切的茂腔,就热泪盈眶地想起家乡。

 

  青岛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剧团副团长刘绪庆告诉记者,现在相比于几年前,茂腔的演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演出场次也在逐渐增多。

 

  刘绪庆说:“以前一年演50场、60场,现在是多种形式,戏也演,秧歌也演,歌舞专场综合节目都演,形式多样的,都能走到田间地头去。最多时是400多场,一个点能演三到五天,周围十几里的人都过来看。”

 

  刘绪庆说,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政府买单的大力扶持,让茂腔这种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地方戏社区老百姓能看得懂、听得懂,非常喜欢。剧团之前萧条,有些地方你得花钱请我们去唱戏,我们也需要挣钱。现在政府买单,我们就可以深入到农村每个角落,心里有底,没有后顾之忧,可以专心创作、专心演出。

 

  传统文化,难点之一就是传承。现在剧团里年轻人已经占到了一多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听茂腔、爱上茂腔,进而把茂腔当成了自己的一份事业。演员李阳虽然刚满30岁,但已经在茂腔剧团里表演了近十年。“从小听着茂腔长起来的,所以也是受这方面熏陶,也非常喜欢,并没有考虑评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多高的工资,就是喜欢这一行业。”

 

  两个小时的演出中,演员们在台上尽心尽力地表演,观众们则随着剧情或喜或悲。演出结束,掌声、叫好声不断,许多居民都感觉意犹未尽。

 

  大学刚毕业的王先生说:“一开始是好奇,本来想听一会儿就走的,但听一听觉得挺好的。让我们更加了解茂腔。山东的文化,希望能有更多人去了解,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010@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