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16:50:30 来源: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已阅读125次
畫家舊居的老院實景以及院落中的花木光影。 (2006 / 董小蕙 攝)
董小蕙 (1962- ),台灣女畫家。北一女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第一名畢業,創作資歷三十餘年,國內外繪畫發表個展十餘次。早期研究印象派畫風,多次赴歐洲遊歷創作,消化西畫色彩與光影變化之亮麗表現。念藝術研究所時致力於中國老莊哲學之探研,寫成《莊子思想之美學意義》(臺北學生書局,1993)專書。
九〇年代後期畫風轉變,融入中國哲思之人文美感意境,發展了獨具個人風格的「黑桌靜物」、「老院子」、「黑白系列」、「濃蔭系列」和「大樹家族」等各系列之表現;其由西而中,追尋「和諧-靜謐」意境的創作發展過程,與中國文人傳統的隱逸心靈有著遙遙相應的契合,使她建立了完整的藝術風格系統,也自外於當代藝術偏重「激化-衝突」之表現潮流。
近年來她的創作成果頗受兩岸藝壇矚目,多次應邀在國內外舉行展覽活動,包括2011年成都四川博物院的大型個展,以及2013年受邀遠赴美國華府「雙橡園」歷史古蹟的個人展出。同時也逐漸受到兩岸藝術市場的注意,多次在香港的國際拍場、以及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展示作品;並預計2017年11月下旬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二樓國家畫廊舉行大型繪畫個展,展出近20年來之創作成果。
董小蕙 〈老院扶疏〉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0
■「老院子」畫風系列,起源於畫家對自身居住環境改變的切身感受。台灣地區早年有許多日式的房舍院子,這是伴隨著許多人成長的美好回憶;近年來卻因為都市變遷的商業需求而大量拆除改建,這種破壞似乎是時代更替所無法逆轉的宿命。因此畫家希望為該年代的人文景觀與生活感受留下一份紀錄。靜謐院落中各種花木植物隨性生長的野趣,伴著四季朝暮的光暈變化,呈現出對人生平常幸福懷舊珍惜的心境。
「我的院子是個小雜院,它的形成似乎毫無規劃,一切聽天由命。東、西北角上各有一顆大榕樹,因為樹圍夠粗年事亦高,已被文化局列管保護,另有老槴子花,七里香和杜鵑,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參差樹蔭間的姑婆芋和蕨草、藤蔓,是自己飄來生長的,而其它大大小小各種盆栽則來自各方的收留,經年累月之間,它們已找到自己的生長姿態,疏疏落落,相掩相映,隨晨昏光線轉移各有意趣,而鳥兒與斑鳩,早晚都來這兒逗留。我喜歡這自然般的感覺,有一些野趣,又帶著點斯文,非常樸拙,更有一番神韻。十多年來,與一個院子朝夕相處,我慢慢學習尊重,並時時得著喜悅。」
-----董小蕙
2009仲春於台北老院子
董小蕙 〈夏日濃蔭〉 80 × 100 cm (4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0
■ 「靜物系列」是畫家對舊木桌沉靜樸實的質感情有獨鍾,也是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喜悅,藉著簡單物象的詮釋與描繪,表現出東方哲思對於物我靜觀的當下感悟,作品風格呈現一種悠然自在的生活情致,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內涵意境;具有女性抒情意象的細緻典雅,卻也有著頗見強度的造型張力,是女性畫家少見的表現。
「靜物畫一直是我喜愛的主題,雖然它常被視為一種尋常而無創意的畫類。我由靜觀而提筆描繪,由描繪而有了作品;所以,靜物畫可以說是我靜觀的副產物。觀照靜物,同時也觀照自我,觀照一種存在----靜物的存在、桌子的存在、背景的存在、觀者與客體的對應存在。它們是獨立的,也是關係的。東方的靜物畫,「靜」者是人;畫完一件靜物,等於獨處一段靜觀,心底得到極大的寧靜。」
------董小蕙2010仲春於台北
董小蕙 〈春妍-紅茶花〉 91 × 72.5 cm (30F) 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 2016
■ 董小蕙的「老院子」水彩
Courtyard- in Watercolor by Dong Shaw-Hwei
水彩在西方古典藝術的傳統中,原是作為油畫創作前的底稿之用,其特質在於快速捕捉一瞬間的光影、色彩、造型與空間的形象變化。水彩畫的筆觸運用、水分控制,以及寫生意象,無論就技法形式或表現內涵而言,都是最接近中國藝術的文化情感。因此水彩畫自然而然,很容易成為國人所接受並喜愛的一種西畫表現形式。
董小蕙(Dong Shaw-hwei, 1962- )多年來皆以油畫為主要創作媒材,但2006年她得知居住多年的老院子即將為官方政策所拆遷,畫家有感於老院子的即將消逝,在急迫與不捨的心情下,更有著時間的壓力,這促使她必須選擇更快速的方式來記錄老院子的一切。於是,她運用水彩明快的繪畫表現特質來記述老院子最後一瞥的意象;同時,她也不自覺地在畫面中融入中國畫的底蘊美感。由此,她不僅重新掌握並發見了畫水彩應有的即興特色,更創發了水彩畫所潛藏的新意境表現。
董小蕙 〈門前花圃〉 57 × 38 cm 水彩畫紙 watercolor on paper 2016
畫家多年來皆以油畫為主要創作媒材的,為了儘快捕捉在台北地區迅速消逝的日式房舍院落,留下最後一瞥的意象紀錄,乃改以水彩畫為「老院子」系列之創作表現。由2006年以來的創述過程中,畫家不僅逐漸掌握並發見了西方水彩畫原具有的藝術表現特質,更創發了水彩畫潛藏的空間表現範疇。
畫家在這批水彩畫中,結合了印象派瞬間光影變化的日常抒情意象,以及中國畫的文化情感與筆墨趣味,發展出一種色質清新,且融合中西的新式個人水彩風格。同時,畫家也重新尋回水彩藝術所原本應該具有的,那種呈現當下、自然、生動、暢快之表現特質;這是在今日藝壇中,無論中西皆偏重於形式描寫的主流藝術風潮中早已流失的風格。
「中西融合」是句老生常談,卻又十分難以到的意境。然而畫家在這一系列的水彩畫作中,證明了「誠意」與「專注」的自然發展,「中西融合」不必作牽強附會的刻意表現,也可以輕鬆順暢而水到渠成的達成。
■ 學者觀點
「董小蕙畫的「老院子」系列蘊涵著這些年來積累的底蘊的突破性開展,可喜、可賀。尤其難得的是,台灣文化界(當代藝術界亦然)彌漫著(忸怩作態式的)俗氣、(自我陶醉式的)小氣、(陰陽怪氣式的)邪氣、與(沒有創發能力的)匠氣,董小蕙因有自己的創作生命力,故未受其影響。因此,得以自然地〔並不特意地〕在她的畫筆下,融會了感情與直觀。這是運用了印象派的資源對於中國傳統成分的『創造性轉化』」。
-----------------林毓生(1934-)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歷史學系榮譽教授,北京大學蔡元培講座、博雅論壇主講人,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畫家舊居的老院子實景 (2008 / 董小蕙 攝)
■ 專家觀點
「董小蕙的油畫作品中最顯眼的造型元素,就是黝黑厚重的線條與色面。她應用不同層次的色調表現出空間效果,融合了中國繪畫傳統的筆墨元素,同時也具有中國花卉畫的相關影響。畫面中蜿蜒交錯的構圖安排,呈現出植物隨興生長的自然意態,而明暗光影的分佈則增添了神祕感與特殊性。」
------馬克.強森 Mark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