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能接受布莱希特吗?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公元1898年—公元1956年)是德国著名戏剧家,也是“五四”以来,继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之后,第三位对中国戏剧运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外国戏剧家。他将文艺变革和社会变革联系起来,主张在舞台上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具有社会历史意义的问题,引发观众的思考,这对中国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哺育、成长起来的几代戏剧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外来的一种戏剧理论方法,布莱希特的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新时期以来的戏剧不仅提出了一种演剧观,触发了中国戏剧工作者对自己传统戏曲艺术的关注,而且拓宽了中国戏剧界的思维方式,为中国新时期戏剧注入了活力。尽管目前世界上关于布莱希特的戏剧主张和理论以及其创作实践有了种种不同的说法和争论,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为人类戏剧文化增添了一份奇异的财富。而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布莱希特有关现代性、现代艺术和现代社会责任心的理论,当年他面对重大现代问题所做的深入思考,恰恰也是中国学者和艺术家今天所应该密切关注的。
  可是,在中国当代戏剧贫困化和公式化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大张其鼓地引入和高扬布莱希特叙事剧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历史教训的全面清理,削弱和限制了恢复现实主义戏剧传统的努力。在革新戏剧观和跟上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强烈冲动中,“误读”甚至“滥用”布莱希特戏剧观念,成为一种时髦的激进立场。这既削弱了历史意识和中国戏剧的“问题意识”,也扼制了对种种戏剧传统的清理和继承,进而构成了当代戏剧激进变革而又丧失广大观众的一个潜在的原因。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010@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