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民戏剧
 1932年,早年从事教育的熊佛西来到河北省定县,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职员业余试演《喇叭》和《锄头健儿》,招待农民,听取反应,并酝酿写作《屠户》。
  193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职员业余演出了《卧薪尝胆》(熊佛西创作),以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故事,激发农民的爱国热情。另外,选择在识字教育较有成绩的村庄于春节庙会中演出了《车夫之家》、《穷途》等短剧。
  经过1年的研究实验,证明农民可以接受话剧。1934年,成立了农民剧团,其中有马家寨剧团、李亲顾剧团、东不落岗剧团、西建阳剧团等,演出了反对迷信的《狐仙庙》、反对高利贷的《屠户》等,得到广大农民观众的欢迎。1935年,农民剧团在新建的露天剧场中演出根据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改编的《鸟国》(陈治策改编),年底,东不落岗村露天剧场建成,演出《过渡》(熊佛西编剧,杨村彬导演),鼓励农民团结自强,用台上台下打成一片、演员观众不分的演出方法,得到农民及国内外专家的赞扬。农村的戏剧活动,往往因陋就简,利用空地、庙宇等作为剧场。演出时,打破了“幕线”,台上台下混成一片,演员可以跳出土台子或表演圈走到观众中间,观众也可以到台上去,宛如参加一场群众集会。熊佛西说,农民们“把自己塑在台上,他们打开的是自己的灵魂”。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成立了工农剧社,每逢节假日都举行话剧演出,还经常到乡间巡回演出。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010@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