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读好书 强素质 创佳绩”读书活动优秀读书心得】

    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脉》一书中,从汉字讲起,谈《诗经》、楚辞、汉赋、魏晋风度,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系统梳理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书至末尾,余先生说,中国文化在明清时期已严重衰弱,而我恰恰对这一时期形成和发展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很是痴迷。余先生本身就是一位戏剧史家,他看戏剧的角度必定是专业的,而我就尝试着从一个纯外行的角度谈谈我对戏曲文化的理解与感受。

    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前二者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不复流传,唯有中国的戏曲至今仍活跃在舞台上。各行各业都有自己尊奉的祖师爷,相传戏曲行的祖师爷是唐玄宗李隆基。那时在皇宫禁苑中有座梨园,玄宗亲自上阵演奏,并招收三百多人在此学习音乐,培育音乐人才,俨然就是一所大唐皇家音乐学院。因此,戏曲行也被称做是梨园行,戏曲演员也叫做梨园弟子。此后的宋元至明初出现了杂剧,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曲作家与作品。大约六百年前,经魏良辅、梁辰鱼等人的改革,一种“尽洗乖声、别开堂奥,调用水磨,拍挨冷板”的全新声腔横空出世了,它就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昆曲以其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昆曲之后,各个剧种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为己所用,发展创造,形成了包括“国粹”京剧在内的大约300多个剧种,真可谓“百花齐放”。

    中国戏曲虽历史悠久,然而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其普及程度并不高。一说起戏曲,在年轻人看来,总觉得那是老年人的好爱,和时尚潮流格格不入。人们更爱对着各种闪闪的屏幕,一天到晚手机、电话轮番响个不停,戏曲这种慢节奏似乎永远不能和他们合拍。曾经我也这么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年的夏天,我座在了南京兰苑的昆曲剧场内,看着空灵的舞台上,一生一旦演绎着四百年前汤显祖写就的不朽传奇《牡丹亭》,我惊异的发现,世间居然还有这么美的艺术,使我的心可以这么快的沉静下来。那是一种别样的情趣,你虽置身在21世纪的剧场,却欣赏着数百年前流行的“声腔”,优美的唱词,曼妙的身段,按当下时髦的说法,真有一种“穿越”之感。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我看来,一点也不out,反而还带着些许前卫。就拿《牡丹亭》来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这种可以跨越生死界限的爱情,让今人品评起来仍震人心魄。我想,不管时代如何改变,人们对于“真善美”的情感诉求是亘古不变的。戏曲给了我们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机会,我们得以在数百年之后还可以和自己的祖先有如此鲜活的情感交流。

   由于生长在江南这方有浓厚戏曲传统根基的土地上,在我小时候,家里的大人会经常带着我一起去看戏。大概八十年代还是戏曲舞台很红火的时期,我看过不少锡剧、越剧。我还依稀记得大人说,今天是“王彬彬”的方卿,“梅兰珍”的陈翠娥。长大之后,我才知道“彬彬腔”和“梅派”是锡剧一代宗师,而“王彬彬”更是祖孙三代都是锡剧艺人。小的时候完全是看热闹,我只被舞台上演员闪闪的头饰、漂亮的衣服吸引,但这些难得的经历却已然在不经意间为我播下了一棵热爱戏曲的种子。之后的许多年我都没有机会再看到现场的戏曲演出。曾几何时所谓的“流行文化”已充斥大街小巷,我们喝着可口可乐,看着进口大片,享受着一时的感官刺激,却发现心灵越来越空虚,越来越孤寂,我们正于自己的传统文化、自己的根基渐行渐远。多年后当我再与戏曲相逢的那刹那,我突然有一种找回自己的感觉。这些传统的东西,才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是纯纯粹粹的中国创造,他符合我们中国人一贯的审美思维。空灵的舞台,简单的布景,有着中国山水的写意风格;分门别类严格区分的行当、行头、人物脸谱、程式动作,又不失细致严谨;有忠孝节义的历史沧桑,有缠绵悱恻的才子佳人,更有嬉笑怒骂的文丑武丑,可谓亦庄亦谐;无声不歌,无动不舞,集文学、音乐、舞蹈各门类艺术于大成,是真正的博大精深。

    戏曲是属于舞台的,舞台上的“角”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生命。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在舞台聚光灯下的唱念坐打、四功无法,来不得半点虚假。又有谁知道为了在舞台上有精彩的表现,演员们在台下又付出了多少汗水。据说梅兰芳大师为了练就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盯着飞鸽游鱼注视十多年;盖派大师盖叫天,人称“江南活武松”,为了能继续在舞台上演出,毅然把接错的骨头再次撞断,重新接骨。每当读到这段故事的时候,我都感到揪心的疼痛并发出由衷的感佩。艺术大师是把舞台当作生命的,在演绎剧中人故事的同时,他们的人生也与舞台密切融合在一起,本身演绎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诉不尽的戏中事,讲不完的戏中人。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咿咿呀呀,戏曲就这样离我们或近或远的存在着。作为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我觉得这份爱好与我的工作相得益彰。科学研究是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没有创造,只有发现;而文学戏曲艺术需要想像,它能给人一份自由。科学是对外的发现,而艺术是对内心深情的一种唤醒。然而这两者之间又何尝有这么清楚的界限呢?我们的科学及科学家们虽然研究的是客观规律,但人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应该有温情深情的一面,因为科学应该是为人类以及大自然服务的,而人类与大自然本身就该是温情和谐的。万事万物之理都相通,我认为科研人员与戏曲演员也有相通之处。演员平时吊嗓练功,排练一个个新的剧本,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重复各种实验,阅读各种文献,都是为了打好基本功。演员的成功是舞台上精彩的亮相,博得观众的喝彩;科研人员的成功是在国际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获得学术同行的认可。两者也都会有低潮,演员需要面对倒仓,受伤的困扰,科研人需要面对一次次实验的失败。还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把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一项事业,终身不悔的追求!(研究部 张莉)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010@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