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珍惜传统戏曲的“第二春”

 4月中旬,由昆曲名家蔡正仁领衔的传统剧目《铁冠图》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一票难求;再上个月,京剧程派传人张火丁在北京上演程派名剧《荒山泪》,880元的票被叫价6000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主办的东方名家名剧月,15场演出中不少场次都出现门票售罄,其中上海昆剧团的典藏版《牡丹亭》甚至在开演前3个月就已经被一抢而空……(5月16日《文汇报》) 

  市场反应无疑是衡量一门艺术繁荣与否最直观的“晴雨表”。统计数据显示,整个2015年,全国传统戏曲演出场次达到5943场,比上年增长7.1%;观众近24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5%,创下近五年来新高。种种迹象表明,多年来一直不被看好、只被看衰的传统戏曲,开始呈现出回暖与复苏的迹象,而这不管是对于传统戏曲的演艺人员和其他从业者,还是对于普通观众,乃至于对于传统曲艺的继承与发展,都是值得高兴与期待的事情。 

  沉寂多年的传统戏曲,为什么能够在不经意间悄然复苏?一方面,这是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引导与扶持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传统戏曲当中所承载和蕴藏的传统文化价值,在新时代得到了更广泛的社会认同。举个简单例子,包括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内的很多传统戏曲节庆,都逐渐取消了评奖环节,开始很多人还以为这是对传统戏曲的轻视,结果很快发现,取消评奖的导向作用是正面和积极的。以前戏曲创作者、表演者创作和表演传统戏曲就是为了得奖,一切围绕着奖项转,结果就是离观众与市场越来越远,曲高和寡之下,传统戏曲必然式微。 

  而改革之后,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表演者,都不再取悦于各种奖项,而是开始取悦市场和观众,传统戏曲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靠近观众,靠近市场,最终赢得了观众与市场的认可,造就了今天回暖与复苏的局面。有了市场之后,传统剧团、剧院的生存现状也得到了极大改观,不再单纯依赖政府拨款而活,最终为实现良性循环打下了良好基础。 

  冷落传统戏曲多年的观众,为什么又愿意重新走进剧场欣赏传统戏曲?除了国民整体文化水平和欣赏水平得到提升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戏曲所蕴藏的文化价值得到了观众认可,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传统戏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很多经典曲目中的“精神内核”,就是围绕着诸如孝道、忠贞、道义、守信等等传统道德理念与文化价值来展开,自然能够引起现代观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 

  我们应该珍惜传统戏曲所迎来的“第二春”,小心呵护它下一步的发展,让更多人走进传统戏曲,走进一种悠久的艺术形式,感受到传统戏曲的美。(苑广阔)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010@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