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排传统京剧《宝莲灯》 两代人求索经典文艺的新发展

2015-11-18 共青团铜川市印台区委员会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拓

  编者按:十八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十三五”规划蓝图启幕发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引领和助推未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大领域改革的全面深化。“十三五是什么舞?”随着这首“洗脑神曲”在中外青年当中广泛传唱,“十三五”对于年轻人来说,不再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与生活、学习、工作休戚相关的国家梦想。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际遇,每一段历史都少不了热血与奋斗。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访各行各业的青年朋友,聆听他们在即将启航的“十三五”征程上讲述青春飞扬的故事。

  

 传统京剧《二堂舍子》剧照。 国家京剧院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1117日电 (记者 李拓)11月底,由国家京剧院复排的经典传统京剧全本《宝莲灯》将登上戏台。其实,早在25年前,取材自《宝莲灯》的一出折子戏《二堂舍子》首演后就带来了全国文艺界的轰动。

  在京剧面临发展困境、观众群逐渐缩小的背景下,传统的京剧如何排出来就有点响儿,成为新一代京剧人探索的目标。

  在日前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中提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之一,是让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进而让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而《宝莲灯》的复排,既是对经典的传承,也是在探索国粹未来发展的时期投下一颗问路的石子。

  国家京剧院二团青年演员郭霄将在该戏中一人分饰三圣母和王桂英两个主要角色。她说,这是一出非常见功力的戏,老艺术家们的表演难度非常大,青年演员必须不断磨练,才能追随艺术家的步伐成长、成熟。

  为效果六改舞美设计

  《二堂舍子》199012月首演,随后成为中国京剧院庆祝徽班晋京二百周年汇演的重点剧目,1992年被拍成电视艺术片在国内外放映。老故事,新剧本;老题材,新处理;老情节,新解释;老程式,新运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是当时的剧评家赵晓东对这出戏的评价。

  二十五年后将经典再次搬上舞台,身份从演员变为复排艺术指导的著名京剧演员李维康介绍,为了让复排达到最好效果,仅舞美设计就先后改了六稿。

  在《二堂舍子》的历史中,梅兰芳、马连良等多位京剧名家都参与过演出。李维康曾无数次听过老先生们的录音资料,她觉得老先生们的韵味、念白等都是多年打磨出的精华,不能丢掉。

  但李维康不得不面对另一个现实。当年的《二堂舍子》在演出时曾有一个四十人的乐队,可如今乐队规模却缩水了一半。所以她不得不通过改变乐师们的演奏方法让观众听起来更厚实

  虽然有老艺术家撑腰,但是出演复排《宝莲灯》的国家京剧院二团青年演员李博说,自己心中很兴奋也很忐忑。在这出戏中,李博不仅要完美呈现许多新编唱腔,也要承担起繁重且难度很大的表演任务。

  细节决定成败,是李博对于这次复排的定义。

  盛世不在的京剧

  1958年,李维康迈入了中国戏曲学校的大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只招收50多人的学校,报名人数超过了两千。

  梅兰芳入室弟子、荀慧生之子为己师,严格要求却不打不骂,八年的学习生涯成了李维康如今最美好的回忆。对比那时,李维康直言不讳地说,如今的京剧师资队伍存在不少问题,远不如我上学的时候

  不仅是师资,生源同样是如今京剧传承面临的重大问题。郭宵、李博这样的优秀青年演员也多是出身于行业的家庭。

  郭霄的母亲是一名戏曲老师,自小她就被戏曲中精致的妆容所吸引,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打扮的像妈妈一样漂亮。如今,郭霄已经是国家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但是她也逐渐的发现,由于观众群体、演出场地等种种因素的限制,以及娱乐项目的极大丰富,京剧盛世不在,不可能像过去那个年代一样独领风骚

  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让郭霄有了最深的感悟。

  她说,自己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中说,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是把中华的传统文化上升到了怎样的高度,郭霄说,中国的戏曲是最能够体现中华美学精神和追求的。所以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从业者、传播者,我觉得京剧的春天到了。

 

  日前,国家京剧院召开了大型神话故事京剧《宝莲灯》复排全体剧组人员的动员会。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作为一名老艺术家,李维康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有更深感触。她说,习总书记告诉我们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而复排《宝莲灯》则既是对经典的继承,也是对传统的创新。仅就这一出戏而言,李维康要求自己和青年演员们要在细节上做努力,让老戏演得不旧

  对于未来,青年演员也意识到了自己扛在肩上的责任。

  郭霄说,如今不仅生活节奏变快,就连创造戏曲的时间也变快,有的戏甚至创派一次后就再也拿不起来了,而经典之所以得以流传,正是因为它经过了无数人的打磨、锤炼。

  文艺不仅要热爱人民、更要亲近人民,这是郭霄为自己、为京剧的未来找到的方向。她觉得,很多人并非不喜欢戏,而是看不懂戏。

  郭霄说:在看不懂的情况下一晚上坐两三个小时,观众肯定是喜欢不上京剧的。每个人对中国传统艺术追求是不陌生且一点就透的。其实戏曲早已植根于每个人的心里,只不过还没有去开发。要解决这个问题,郭霄认为首先就要让京剧走进不了解它的人,向更多人介绍京剧最基本的知识。

  让郭霄欣喜的是,如今正有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剧场来听戏。对于这样一批可能成为京剧传承者的观众来说,郭霄觉得引领尤为重要。不仅要引领这些观众对于京剧基本知识的了解,也要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表现让京剧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载体。

  其实,无论郭霄还是李博都对京剧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身处梨园的他们,正感受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宽容以及人民的热爱。李博相信,在自己的影响下身边的朋友会更加热爱京剧。郭霄也正刻苦训练,带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责任,向自己心中敢担当、敢作为的艺术家目标不断努力着。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010@163.com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