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器胚多以手工捏成,使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中国制陶工艺发展史上的新成就。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所以我们说白陶是陶器向瓷器的飞跃。
这件出土于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几何纹白陶瓿,就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通高20厘米,口径18.5厘米,模仿青铜器的式样制作而成。瓿体为球形,口部内敛,肩部斜度较大,底部为圆形,下有圈足,整体造型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瓿体上布满纹饰,以凸雕的主纹和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绚丽的图案。颈部装饰有夔纹,腹部为曲折纹组成的兽面纹图案。纹饰构图谨严,主题突出,凹凸疏密结合自然,产生出强烈的层次感。此瓿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陶器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做工考究而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专有物品。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过程更趋精细繁琐,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这一时期。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