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卫生指数亚太排名第九

 【财新网】(记者 盛梦露)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这一天发表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精神卫生状况在亚太地区仍属落后。

  这份报告名为《亚太地区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Asia-Pacific Mental Health Integration Index)。报告显示,中国的精神卫生综合评价指数为45.5,在亚太15个地区中排名第九,远落后于得分最高的新西兰(94.7)。

  中国精神卫生领域总体落后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马弘说,该指数客观显示了中国在精神卫生领域的落后现状。

  在总体指标排名上,报告将15个国家分为四个组别,一是领先国家,新西兰(94.7)和澳大利亚(92.2);二是亚洲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台湾(80.1)、新加坡(76.4)、韩国(75.9)、日本(67.4)和香港(65.8);三是中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54.1)、中国(45.4)和泰国(44.6);四是中低收入国家,印度、菲律宾、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普遍得分低于30分。报告称,精神疾病治疗资源的整合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确的联系。

  该报告由经济学人智库(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完成,数据收集于2016年3至5月,主要使用来自官方来源的最近年份的公开可用数据,以及根据可用的信息(例如政府政策和评论)和对各国专家的采访而得出的评分。这项研究受到杨森制药的赞助。

  指数涉及的18项指标可分为四类: 环境,即政策和社会支持环境;机会,即康复及就业机会;治疗可及性,即是否能获得可及的治疗;治理,包括对患者的保护和对精神健康知识的宣传推广。

  中国在环境(60)和治理(53.3)两项得分上较高。马弘表示,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精神卫生立法上获得的进展。中国标志性的首部精神卫生法,在经历了 27 年的讨论后于 2013 年生效。

  在治疗可及性(27.4)和就业机会(38.9)两项上,中国的情况不容乐观。马弘表示,治疗可及性和服务网络的建设有关。一方面,在中国,县一级的精神机构的设置较弱。“至少三分之一的县完全没有精神治疗服务”,马弘强调,不仅仅是缺乏相应的治疗机构,而是相关的医生,连“一个都没有”。

  报告显示,在中国,约 92% 的精神疾病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总人数估算为 1.58 亿。

  中国精神科医生稀缺

  另一方面,中国的精神科医生稀缺。据2015年10月,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介绍,据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现有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平均1.49名/10万人口。

  马弘说,中国计划在 2020 年将精神专科医生人数增加到 4 万人,但目前这一计划仍没有具体的预算支持。据报告显示,中国在精神卫生领域上的经费仍低于所有健康领域经费的 1%。

  “我对于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存有担忧。”马弘表示,这意味着和2015年比,精神专科医生人数翻一番,但渠道很少。尤其在医患矛盾恶化的当下,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选择成为临床医生的人数有限。此外,社工、康复师、心理师等等以前都没有,现在等于是重建。

  报告还指出,中国的精神科医师质量是一个严重问题:14% 的中国注册精神专科医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训练, 另外有 29% 的人只有三年的大专教育证书。

  精神疾病社会康复体系尚未建成

  在就业机会方面,马弘说,从患者角度看,目前患者康复的知识系统缺失、康复体系尚未建成,使得人才、机构、技术都较为缺乏;从劳动力接受方看,公司普遍不愿接受精神病患者,且缺乏专门设立的工厂,和相关支持政策。

  在中国,精神卫生疾病的威胁日益加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早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就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1亿人。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已达510万例,而在2014年底,这一数字为429.7万,增长近两成。

  马弘称,她所在机构的未发表研究发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平均寿命比全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低约20年;在拥有两名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中,93% 的家庭会陷入穷困。

  报告指出,在亚太地区,精神疾病是伤残所致生命年损失 (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 的第二大因素。城乡差距、病耻感、数据缺失是亚太地区国家共同面临的挑战。例如,中国精神卫生系统的城乡差距尤为显著,中国约有三分之二的农村没有设立精神疾病床位。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vip.163.com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   公安备案号:11010202007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