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贸易投资管理体制及贸易壁垒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认证服务 > 热点专题
烟台市下发《关于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的意见》
来源: 点击数: 2016-08-24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企业,驻烟各高等院校: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为加快推进烟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现就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信息化强市的重要性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是第三次革命。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支柱产业;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为强力的倍增器。
信息化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发展中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极好机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经过多年发展,烟台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两化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一批工业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城市信息化网络不断完善,全市骨干高速城域网已辐射到所有行政村,固定电话用户230余万,移动电话用户400余万,互联网用户200余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90余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会等三大领域信息化推进全面展开;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国土规划等一批行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已经发挥作用;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村远程教育等涉农信息系统工程已初步建成;市民卡、信息亭、市民生活服务热线等为民服务工程已经初见成效;企业信息化、现代物流、电子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异常活跃。全社会信息化认识普遍提高,需求不断膨胀。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正处于信息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烟台正处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发展越来越遇到工业化成本上升、环境保护约束等因素的制约,迫切要求加快信息化建设,用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和企业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站在时代前沿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加快信息化步伐作为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的重要任务来抓。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信息化强市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动两化融合为重点、以提高政府自身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宗旨、以繁荣文化事业为依托、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全面推进政务、经济、社会、文化、城市领域的信息化,推动烟台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人民幸福指数提高。
总体目标:到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信息化强市的战略目标。
(1)政府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公开信息上网率达到100%,行政许可网上办事率达到90%,非涉密业务网上办理达到30%,信息资源共享率达到20%,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共享率达到40%,电子政务效益提高到50%,企业和社会对政府服务的满意率大幅提升.
(2)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明显加快。“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重点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管理、营销、人力资源、节能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达到90%以上;示范园区的信息技术应用达到80%以上;信息化对软件、服务外包、电子商务、虚拟经济、动漫、游戏,特别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3)社会信息化更加普及。市民卡发卡量达到50万张,功能涉及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亭改造50个,成为内容丰富的社区综合信息服务网点;市民生活服务热线不断完善,成为市民、企业生活事务互动平台;医疗、就业、救助、社会保障、家政等便民利民信息服务系统建成并发挥作用。
(4)信息资源与文化资源充分共享。文化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市、县、镇、村覆盖,文化资源实现互动共享,居民通过网络自我学习范围人群不断增多。以动漫为主的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
(5)城市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线网络城区覆盖率100%,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智能交通、港口、小区、平安城市等一批提升城市功能的信息化重点工程初具规模。
(6)信息化支撑体系更加完善。领导、协调、管理、考核、技术服务队伍等信息化支撑体系基本形成,软硬件支撑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一批支撑重大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
三、信息化强市战略主要任务
(一)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建设为民、务实、高效、清廉政府
夯实电子政务基础。进一步完善“中国烟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开展网上行政许可和并联审批业务,以市民服务为中心,将门户网站建设成企业和市民了解政策、办理事务、咨询投诉为一体的网上政府服务大厅。进一步加强政府数据中心建设,扩展数据中心机房面积,增强并优化数据中心设备,使之成为集约化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平台。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建成市县两级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统筹规划电子政务网络上运行的业务应用系统,明确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主体,保证网络畅通。加强市县两级政府部门办公局域网建设,按统一规划分别与市县两级办公内网和业务专网相联,逐步合并现有的市县两级部门网络,减少重复投资,提高电子政务安全。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扎实开展各部门网上办公、协同办公和资料资源管理等基础性办公信息系统建设,提高部门工作的效率。加快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网上办事、政民互动等公共服务性业务系统建设,提高政府执政办事能力,优化政府服务社会环境。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经贸、税收、统计、进出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工商行政管理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和部门间业务协同,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水平,增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能力。充实完善政务公开系统、网络查询系统、网络咨询系统等服务性系统,拓宽政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渠道,优化政府为民亲民关系。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公共安全管理、司法保障、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求援与指挥、文化、教育、卫生、民政、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业务系统建设,完善公共事业信息化体系,提高政府的社会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推进科技防腐、电子监察、网络审计、舆情监控等监督类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重大决策的网上社会参与、网上专家咨询和网上听证公示系统,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库。扎实做好国家规定的人口、法人、基础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资源四个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其他电子政务系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资源。着力抓好教育、社保、医疗、环保、科技、规划、土地、城管等行业类数据库建设,提高部门工作效率。重点抓好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市民信用三大信息数据库,为建设诚信社会提供依据。加强政府共享数据库建设,制定信息资源交换标准、交换目录和交换机制,促进各类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为政府重大决策提供数据资源。
规范电子政务标准和安全。制定电子政务的建设标准,包括设备、网络、信息、及更新标准,为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提供保障。建立电子政务安全措施,包括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安全管理制度等,保证政府信息安全。加强电子政务保密,按照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的原则,加强保密意识,落实保密手段,保证电子政务系统在安全保密的环境下运行。
(二)加快两化融合,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节能减排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
先进制造业领域。一是深化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加快推进机械、食品、黄金、汽车、轻工、纺织、化工、医药、建材、冶金、电力等传统制造领域的信息技术改造,推广跨地域协同制造、全流程业务监控、企业级信息集成等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具有“三高”(高可靠性、高性能、高适用性)、“四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特征的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应用。推广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建设10家装备制造加工中心和10家供应链管理示范中心。二是加快工业软件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以机械制造、汽车、船舶工业为重点,引导企业向机床电子、汽车电子、船舶电子、医疗电子等产业链高端发展;三是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三网融合、无线城市等重大信息网络建设为契机,着力培育新信息产业。围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环保节能设备及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需求,重点发展微小型、高性能、智能化的各种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电子设备及仪器。加强传感网的集成与融合技术研发,培育发展RFID、生物传感器,定位传感器、监测传感器,工业过程控制传感器、汽车传感器和各种信息终端等产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
现代服务业领域。一是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加快推进金融、保险、交通、旅游、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的信息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网上银行、网络投保、交通导航、网络教育、电子病历等信息化条件下的服务模式,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二是采用多网异构融合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GPS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云计算技术、新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智能传感网等新信息技术、产品和网络,培育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生产型企业和流通类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加强银行卡和市民卡的推广力度,推动第三方电子支付服务发展。加快对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分类及加工处理,推动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支持云计算、海量存储、数据挖掘等高性能计算技术的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服务,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环境和商务模式下的新型软件业态和关键技术研究,培育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中间件等核心支撑软件产品和系统集成软件,壮大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综合利用新一代互联网、GPS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数字农业领域。以粮食生产、畜牧养殖、水产渔业和高效经济作物为重点,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产品监测与质量控制等环节的融合。充分发挥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网站、苹果电子交易市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等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作用,建设10个农业科技和信息服务推广中心,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支持农产品安全溯源、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等信息系统建设,保证农产品在生长、生产、流通、销售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加强农业信息集成、智能决策、数字模拟、精准农业等农业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建设以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
节能环保领域。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建设10企业节能减排技术中心,推动面向高耗能行业的节能降耗信息技术应用,重点推进冶金、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推动智能电机、智能物流、智能建筑、智能电网等智能技术直接融入相关领域。大力宣传和推广在线媒体、电子商务、电子纸张、视频会议、远程办公等信息时代工作方式,努力打造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和低碳农业设备的现代绿色低碳经济。
(三)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人民生活方式改善
扎实推进便民信息服务工程。一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大力宣传普及市民卡,鼓励公务员、教师、企业员工带头使用;继续拓展市民卡应用领域,将其作为城市服务一卡多用的主要介质,不断增加和完善市民卡在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公共信息服务、小额支付等领域的应用,方便市民生活。二是改造信息亭。将其作为城市综合信息服务的社区服务站,重新规划布局,重整亭体容貌,改进亭主服务,增加亭内功能,丰富市民生活。三是加快推进9600885市民生活服务热线建设,将其作为城市家居生活服务的互动平台,改造热线网络,扩展服务领域,增加信用机制,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市民生活。
积极推动社区医疗卫生和健康咨询信息化。建立城市医疗卫生和健康咨询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全市医生资源和医疗器械资源的互动共享。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通过与大医院的联网,推动实现预防、保健、计划免疫、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及全科诊疗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居民健康状况电子档案,发行基于市民卡的市民医疗卡,建设以人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畴的全民健康信息网络,推动保健在家庭、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全社会健康氛围,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推动建设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加快建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求助、困难学生求助、防灾救灾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残疾人工作组织服务网络建设,建设慈善捐助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以社会保险、社会求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
鼓励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发挥街道办事处的作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站、便民信息亭、街区信息屏、电视、手机、服务热线等多种信息服务终端,开展包括政务公开及医疗、就业、救助、社会保障、家政、房产等内容丰富的便民惠民信息服务,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四)加快推动文化领域信息化,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文化信息共享。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与整合,形成包括图书期刊、舞台艺术、音乐美术、影视作品、科普知识、文物鉴赏等内容的分布式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群,为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产品。以校园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为依托,将基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乡镇和社区文化站、村文化室(文化中心)等文化活动场所联系起来,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胶东在线’、‘水母网’的网络文化平台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整合时政、科技、教育、特色培训等学习资源,建设城市学习门户,方便公民自主学习。建立并完善教育与培训网络平台,提高教育与培训网络化设备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培训资源的共享。推动建设以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学校、学习型村居、学习型家庭为重点,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一是以烟台动漫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数字动漫、创意制作、网络游戏等产业,形成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影视制作、音像制品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成熟的动漫产业链。二是以三网融合为契机,创新产业形态和市场推广模式,大力发展网络文学、网络小说、网络视听等网络文化产业,推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等信息增值服务业发展。
(五)推进城市信息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实力
通过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重大城市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位。
深化数字城市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多比例尺、适合不同领域应用的城市数字地图,为城市信息化提供多方位的基础数字地图。进一步完善基于数字地图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特色规划和专业规划的科学性提供决策支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扩大数字化管理范围,提高“部件”和“事件”结案率,开拓保障功能设施完善、市容市貌整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加快无线城市工程建设。启动无线城市试点工程,加快无线宽带骨干网络铺设,建成基于“3G”的市、区、镇、村四级无线骨干网络。在机场、车站、码头、广场、旅游景点、学校等重要场所和人口稠密区,布设无线接入点,实现重点市区无线宽带100%覆盖。统筹规划,统一技术规范、接口及协议,建设全市“无线城市”数据中心,为移动电子政务、移动电子商务、无线城市管理、智能交通与旅游、农业移动信息化、企业移动信息化等重点工程提供支撑平台。全面提升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交流的便捷性和灵活性。
完善平安城市工程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系统,通过人防、物防与技防相结合的防范模式,达到全面设防,长治久安。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应急求助为一体的公共卫生应急服务网络,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快建设城市应急联动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可防、可控、可管,提高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综合指挥能力,提高紧急救援反应速度和协调水平,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推动智慧城市工程建设。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建立以交通管理、交通诱导、车载导航、指挥调度、电子车牌、停车管理、中心区限流为主要内容的智能交通服务平台,推动区域交通枢扭的形成。完善智能港口系统、通过市级港口信息网络平台和SAAS服务模式,整合港口运输中码头、车队、船方、货主、船代、货代等企业,实现对车、船、箱、货、人的可视、实时、互动、形象化的跟踪调度和服务,提高港口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建设智能物流系统,建立集空、海、陆、铁四位一体的智能物流信息平台,逐步实现集中配送、联合运输、行程优化、零库存管理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智能小区系统,加快信息技术在小区节能、安保、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以及现代家居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用的智能化楼宇和小区。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四、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的政策措施
信息网络互联和信息资源共享是信息化能够强市的关键,网络互联范围越广、资源共享程度越高,信息化发挥的作用就越大。统一的、协调发展的信息化推进机制是实施信息化强市的重要保障。
(一) 健全信息化强市战略的领导体制和推进机制
根据机构调整后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市、县两级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完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能。试点建立政府信息主管制度(CIO)和企业信息主管制度,使信息化建设更加符合部门和企业的需求。整合部门和企业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息网络和资源,促进信息化与部门、企业的协调发展,发挥信息系统的最大效益。调整信息化专家咨询机构,完善我市信息化建设智囊团,建立信息化发展战略制定、重点工程项目方案评审和建设成果鉴定的专家参与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
(二) 加强信息化强市战略的统筹规划和落实
高起点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根据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编制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规划’、‘信息资源建设意见’、‘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意见’、‘无线城市建设规划’、‘物联网产业发展意见’、‘电子商务发展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保障信息化强市战略的落实。建立全市分行业的信息化重大项目数据库,及时掌握信息化推进动态,做到有目的地引导、有重点地推进、有条件地扶持、有依据地决策。建立信息系统工程统计报告制度,定期调度和评价,保证信息化项目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 用好信息化强市战略的资金投入
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按“最小投资”原则,统一规划使用原有分散的政府信息化项目资金,集中有限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支持政府部门重点信息化项目的集约化建设,支持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和浪费。按“以应用促发展”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各种资金积极参与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通过重大信息系统工程的带动,吸引包括软件、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国内外优势企业入驻,推动我市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按“奖优示范”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作用,对建设规范、示范性好、效益明显的信息化项目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软硬件产品及相关企业给予适当奖励,营造“应用+企业+产业”互动的发展格局,推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自主创新和对外交流合作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技术科研的投入,推动核心技术突破,全面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先使用本地化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通过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产品,提升我市信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拓宽信息产业对外开放思路,通过信息化市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我市投资落户,参与我市信息化建设,合作培育新的信息产品和技术,促进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对外交流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中欧信息合作项目,引进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经验,全面提升我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并通过中欧信息化交流平台,寻找其他领域的合作机会。
(五)促进支撑服务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综合信息中心,作为政府类、基础类和公益类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载体,推动网络互联和信息共享。发挥市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相关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作为信息化研究和创新平台的支撑机构,引进前瞻性技术,研究适合我市的应用技术。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建立和完善行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推动行业内技术交流和信息共享。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建设商务类、娱乐类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全市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六)强化信息化强市的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加大信息化宣传。鼓励各类媒体设立信息化专题和专栏,普及信息化知识。举办信息化宣传周、博览会、研讨会、技术讲座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多渠道地宣传信息化方针、政策,深化社会各界对信息化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提高公众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设信息技术推广中心、体验中心和展示中心等,推广信息技术、体验应用成果,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普及信息化教育,依托驻烟各高等院校力量,培养信息技术与管理人才。鼓励并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力量开展各类信息化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抓好各级干部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推进实施国家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和考核;对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进行重点培训,配合信息主管制度的试行,建立信息主管考核和培训体制。促进高技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较规范的激励和分配机制,营造吸引、留住、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

版权所有:中国亚太经济合作中心
    技术支持:亚太网络技术中心
网站管理:亚太网络管理中心
    邮 箱: zgyt010@163.com 
地    址:  北京市西城区府右街9号 
    京ICP备1506248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