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编辑部有过一次小小的讨论,话题是在中国外贸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占据重要地位的加工贸易,是否可以被界定为服务贸易?加工贸易的模式通常是,企业进口原材料,按照客户要求进行生产加工(OEM),或是按照既定程序模板进行组装,再出口。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赚取微笑曲线底端部分利润的劳动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服务的出口。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我们就应该看到,以加工贸易为基础和契机创造出“中国制造”奇迹,并将中国带上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位置的那30年里,“中国服务”一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随着历史的推进,“中国服务"也获得了飞速成长,并越来越多地从幕后走上中国经济的台前。
那么“中国服务”的成长有多快?官方数字显示,自1982年有统计以来,我国服务贸易额已经增长了130多倍。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了世界第三的服务贸易大国。
然而差距仍然存在。与货物贸易一样,中国还只是一个服务贸易大国而非强国。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还在逐年增大,2014年达到1980亿美元,尽管在金融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领域有少许顺差,但在旅游、运输服务等占比较大的领域存在较大逆差,且逆差将长期存在,甚至进一步扩大。
耐心和希望就像面包和牛奶,总是要有的。在“中国制造”遭遇瓶颈,外需不足、成本升高的压力下,我国的货物贸易开始进入了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外贸转型升级,服务贸易成为了发力点:近年来,国务院多次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规划、意见、通知等,涉及包括旅游、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保险服务业、海运业、服务外包产业等在内的行业和领域;今年年初公布的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更是我国第一份有关促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的国务院综合性文件。很显然,中国新一代的领导者已深知,中国的下一个经济增长期,迫切需要“中国服务”的崛起。
在这些政策红利的刺激下,“中国服务”要如何发展?将走向何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新近获批成立的三个自贸区或许给出了答案。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商务部部长助理王受文表示,服务业开放将是四个自贸区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这四块寻找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试验田”中,“中国服务”的种子正在悄然发芽。
吴晓波前不久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称:“中国企业家靠惊人的成本控制能力,创造了madeinChina的神话,而现在‘价廉物美’时代可以结束了。”是的。作为中国的制造企业,到了跟“低价”标签saygoodbye的时候了,而中国的服务企业,也到了拿出勇气与智慧,参与到更大的国际竞争中,重塑“中国服务”形象的时候了。
我们有幸正在经历这个属于“中国服务”的时代。